开讲前以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朗读、讲故事等简短形式,先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这种情感平稳转移到所讲内容上来。
3. 诱思导入法
这种导入一般采取“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探求答案,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4. 类比导入法
有的新课与已学课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由此及彼,产生迁移,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5. 励志导入法
讲述古今中外有志之士的成才经历,或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或采用名人轶事、格言、警句等形式导入新课。
6.目标导入法
其特点是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然后自然进入“达标”教程。
7. 音像导入法
有些课文,用录像、影片、图片、录音等导入新课,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
8. 实例导入法
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与实践中的素材作引子,不仅使学生感知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
9. 提问式导入法
所提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忌搞“是不是”、“对不对”式的简单化提问。
通过一个实验、一次演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等,阐发一个道理或结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 发散法
即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4. 引申法
设计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破疑明理。
5. 联系法
即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践经验,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6. 分解法
即采用化整为零、分解难度的办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给学生“辅台阶”,便于学生回答。
7. 破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课义的“钥匙”,以课文为突破口,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8. 探究法
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探究性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启发的方法
1. 激疑启发
其要点是在“无疑处生疑”,从而使一堂课沿着“无疑一一有疑一一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激疑启发适用于课题导入和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 分解启发
每节新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把知识分解为学生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部分:
已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半知的知识一一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索求结论;
未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分解启发适于讲授密集知识内容时。
3. 设问启发
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逐一提出,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弄清搞懂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根据教学需要,有时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明思维方向。讲授逻辑性强且逐层加深的教材内容时,适于用设问启发。
4. 反面启发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可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跳陷阱”,以暴露问题,在学生“碰壁”和“跌跤”后,再用事实使他们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原来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纠正?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此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 类比启发
是在立足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同类知识归纳整理,突出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启发学生认识规律、区别异同、变未知为已知的一种启发方法。
当抽象深奥的知识的性质与某一浅显事物的性质有相似之处时,可用此法使问题直观化和简单化。
6. 对比启发
有些知识易于混淆,采取对比的方法容易弄清它们的本质差异,从而启发学生分清异同点。
7. 比喻启发
即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用打比方或举出通俗易懂例子的方式,来讲述抽象难懂的知识。突破教学难点时,此法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其道理。
8. 演示启发
即通过实验演示,启发学生获取有关知识。演示启发适用于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时使用。
9. 操作启发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既启发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10. 情境启发
给学生创设学习某种知识的特定情境,使之身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进而引发思考。
11. 图示启发
运用图示启发学生思维,无论是讲解概念、法则、定律,还是讲解应用题,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语言表达的方法
通常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断的正确性或不正确性时运用该法。
3. 推导法
通常在根据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定律等,经过演算和逻辑推理而推求新结论时运用该法。
4. 联系法
在使理论与实际、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未学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彼此接上关系,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时,采用该法。
5. 比较法
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似的或不同的事物、概念等联系起来辨别其异同时,运用该法。
6. 强调法
在课中,当某一重要的知识或问题,要提醒学生特殊注意时,采用该法。
7. 提问法
即使用疑问句式或设问语气,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促使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
8. 委婉法
在课堂上,有些话不直言,而是通过迂回婉转的方式去说。
9. 借助法
为了说明某一问题,借助其它事物、实物、理论、概念、词语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10. 综合法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把两种或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综合使用,这种方法,称之为综合法。
所谓回应,是指与教学的起始阶段提出的教学目标相呼应。
3. 发散式结尾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另起波澜,发散开去,引发学生广阔的思考,这种结尾方式一定要讲究自然熨贴,运用得好,可以诱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但不要搞成画蛇添足。
4. 迁移性结尾
提供与讲授内容相仿的训练材料,让学生举一反三,在新的训练中巩固新知识,并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5. 推测式结尾
有些课文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在讲读结束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性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6. 延伸式结尾
根据讲授内容,将学习任务适当延伸,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能将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
7. 悬念式结尾
有意设立悬念,使学生急于得知下面的内容,能起到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功效。
8. 铺垫式结尾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课后进行认真复习,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2. 诱导型练习
进行新课前,估计学生会碰到的困难,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些诱导性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得到启示,减少理解新知的难度。
3. 发散型练习
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求不同的解法,这种练习,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好处。
4. 对比型练习
对一些貌似质异问题,学生在解题时,稍有疏忽便会发生错误。为区别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教师可设计对比型练习。
5. 题组型练习
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设计成题组,让学生集中练习,使学生从练习中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进而强化所学知识。
6. 纠错型练习
建立纠错作业,要求学生抄出做错题,划出出错点,注明出错因,写出正确答案。
7. 探究型练习
布置有探究价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课下查资料、搞社会调查、问老师、与同学合作攻关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探究性自学能力。
8. 综合型练习
在单元或期中、期末复习阶段,注意设计些综合性的题目,尽可能多地覆盖已学知识点,使他们通过综合练习,发现漏洞,及时补救,并通过综合训练,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板书的设计方法
1. 线索式
这种板书是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发展流程而设计的,它能清晰地展示作者的思路。
2. 阶梯式
这种板书状如拾级而上的阶梯。这能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以及层次间的递进或递升关系。
3. 总分式
这类板书往往是教学内容的外显形式。呈“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结构的教学内容,适于用总分式板书。
4. 图表式
把教学的内容要点,科学地填入设计的表格中,能起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的作用。
5. 提纲式
编写所讲内容的结构提纲,以提纲作为板书内容。
6. 对比式
通过对比分出异同,有利于认识共性与个性。对比的方式主要有:概念对比、正反对比、交叉对比、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等。
7. 图示式
就是在板书中,辅之能代表一定意义的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方案图形的板书方法。它的特点是形象、美观。
8. 标题式
即把所讲内容各部分的标题(包括小标题),作为板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