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篇文章中提到,在线教育可以有直播课堂、录播课堂、在线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不管哪一种方式,都会牵涉到视频类课件。一旦牵涉到视频类课件,很多老师和同学们就犯难了——我究竟应不应该开摄像头呢?我究竟应该不应该“露脸”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大家的顾虑也很好理解。毕竟居家办公与现实的教学场景不同,大家的状况与环境会有很大的差别。一旦要开摄像头,大家就不得不费点时间精力收拾收拾仪表,打扫打扫屋子,更重要的是,还得考虑到不适应镜头的问题。最近网上有很多新闻,包括一些知名学府线上开课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不少因摄像头引起的有趣故事。既有穿着睡衣本色出镜的同学,也有因不常用视频教学打开美颜相机,美颜过度闹出糗事的老师……总之,近几周来因一个小小的摄像头而引起的尴尬与欢乐故事层出不穷。
一、究竟应不应该露脸:我的经验
大约2003年左右,我当时就用PowerPoint录制旁白做了一个《ASP程序设计》课件,作为教材的配套课件,大约120多M。当时在网上有很多人转载,大家看着我的教材,再听着这个课件,感觉效果很好。不过,当时我是想过要露脸的,只不过当时没有摄制条件。另外,我当时隐隐约约感到真想学习的同学,其实教师露脸不露脸不是很重要。
后来,经过多次直播、录播的过程,我越来越感觉到,露脸还是很重要的。就我和同学们线上召开组会的经验而言,开不开摄像头,效果还真是大有不同。起初我们采用Classin开组会的时候,都是关闭摄像头,大家用语音分享交流,但是时间一久,我们就发现如果不开摄像头,看不到彼此的面庞,大家一起开组会的那种氛围和互动的感觉就没有了,好像是对着机器在说话。而且,由于不论自己做什么,其他人也都看不到,少了一种被监督的感觉,所以一边开会一边忙东忙西的情况也多了,还经常容易走神。甚至我有几次都是一边开车一边听会的,既效果不好,还影响安全。最近,我开始要求大家开组会必须打开摄像头,能明显的感觉到,大家的重视程度和开会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同学分享的时候,能看到其他人都在认认真真的听讲,讲到有意思的地方,屏幕外都能感受到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息,不知不觉大家说话的内容和次数也多了起来。
其实,不仅教师应该露脸,有条件的话,学生也应该露脸。前几天,我应某机构邀请做了一场在线直播,虽然听众能看到我,但是我看不到学生,当时后背真的会流汗。好在自己经验还比较复杂,尽量把前面的桌椅板凳想象成小明同学、小红同学……才勉强应付下来。其实,不管是直播,还是录播,哪怕有2-3个同学在场听,效果也会好很多。(插句话,我觉得企业可以生产一些机器人学生,只需要会点头、摇头、微笑简单对话就可以了。)
以上这些都是我从自身经验出发所观察到的一些表层的意见。不过,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出发,有不少学者对此都展开过严谨细致的研究。其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各式各样的视频课程中,是否应该呈现教师的形象呢?皮忠玲在她的博士论文中曾经对207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过调查显示,94.7%的视频课程都设计了教师呈现,仅有11门课程完全没有教师呈现。从社会实践来看,呈现教师形象似乎是一种默认的标配。那么,这对于在线学习者的学习究竟有没有用呢?
二、露脸对于在线学习是否有用?
目前,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呈现教师形象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真人互动的感觉,即社会临场感。就像我刚才说讲的开组会的例子一样,线上教学不像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看不到彼此的音容笑貌,真实感与互动感相应的大大降低,老师的讲课激情、学生的投入程度也不免会受到不小影响。很多研究也证实,教师形象的呈现,包括呈现的具体方式都会显著的影响到学生的社会临场感、学习满意度、学习效果等。
但是,这种影响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很多学者对此就存在质疑,认为教师呈现在屏幕上的效果不一定优于不呈现在屏幕上,甚至反而可能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产生注意干扰等。我们知道,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项学习活动所需的认知资源超出了我们的总资源,那么就会导致认知超载,影响学习的整体效果与效率。比如,我们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但是却很难一边看电视一边心算高数题。而在视频教学中,教师形象本身其实是一种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额外信息,当他们同时呈现在多媒体课程界面时,会导致视觉通道的信息冗余,造成学习者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超载,阻碍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反而干扰学习效果。相关的眼动分析结果也发现,在视频学习中,学习者平均会花费 62.3%的时间用于注视教师图像(主要集中在教师的面部),用于注视学习内容的时间仅占37.7%。可见,一个小小的摄像头所引发的露脸问题,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学术议题呢。
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教师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应当尽量选择打开摄像头的。一方面是增加教学互动的感觉,使教师更加即时便捷的掌握到学生们的听课状态,调整讲课的方式与内容,同时还有助于激发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课的投入程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一种外在的督促,增强仪式感,尽量降低听课时忙东忙西或易走神的状况。至于教师呈现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我们也要在教师呈现的方式方法上有所注意,不要过于“出奇”,减少不必要的或意外的刺激,避免吸引学生过多的注意力,或是频繁将学生从听课状态打断出来,特别是对于低年龄段的同学。在此基础上,或许也不必太过担心,毕竟学生听课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在某一时间段,或许学生注视教师更多一点,但在另外一个时间段,学生则会注视学习内容更多一点,这其间的分配策略其实是由学生自己在把控,我们也很难断定是否存在一种普适的、一定正确的听课方法。
三、究竟有多少种露脸的方式?
如果我们要选择露脸开课,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来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露脸呢?露脸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打开摄像头就行了,但是要想露脸露的有效果,还需要涉及到技术、环境、设备、设计原则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此,近日微信上曾推送出来的北大陈江老师的《直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体会》,包括我的《如何有效开展在线教育》都所有简单涉及。不过,今天我主要讲述的没有那么复杂,而是关于一个小话题——“脸”,或者也可以说面孔、容貌、形象等。单就脸来说,其实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种露的方式。
(一)采用美颜
最简单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喜欢用美颜相机拍照,或者是把拍好的照片P一P,把自己变得美美的、帅刷的再发给别人看。在视频教学中,我们能不能也这样呢?事实上,在线教育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平台机构和老师同学们在使用美颜功能进行视频教学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以最好的风貌呈现在他人面前。因此,美颜与教育的结合并不为奇,很容易理解。只不过,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将它作为一种“人之常情”来看,并不太重视或思考它对于在线学习的过程与效果究竟可能会有什么影响。美颜功能改变了人们的“颜值”,所谓的“颜值”在心理学中也常被称作面孔吸引力。在心理学看来,面孔作为人们社会交往中首先注意到的外在线索,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面孔存在特定的偏好,越是具有吸引力的面孔越能够触发人们积极的情绪体验与强烈的接近意愿,并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态度、判断与行为。从这一角度而言,美颜对于人们的学习活动也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美颜可能改变学习者的注意状况。相关研究表明,人类对面孔吸引力的感知的确是非常快速的,即使是对于一闪而过(约13ms)的视觉信息,也能够迅速感知并判断出面孔吸引力的差异。而随着面孔吸引力的提升,人们将注意定向、维持到目标人物的次数与时间也可能会随之增加。其次,美颜可能触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会对学习者的认知活动产生调节效应,促进促进课堂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绩效。相关的脑科学研究也发现,具有吸引力的面孔能够作为一种奖赏刺激,激活观察者大脑的奖赏系统,促使多巴胺分泌,使个体产生行为动机与快乐的感觉最后,美颜还可能影响学习者对于教师的感知,促进学习动机等。比如,一些教育研究就发现面孔吸引力能够预测学生对于教师魅力、能力等综合评价,以及听课意愿等。
(二)采用虚拟形象
除此之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如今教师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选择真人出镜了,在表情捕捉与虚拟成像等技术的支持下,很多平台或软件已经推出了虚拟形象的功能,教师可以在丰富的素材库中可以选择各式各样的虚拟形象来代替自己出镜,2D的、3D的、卡通的、人形的等等不一而足,并且还能做到跟随教师的表情、动作、嘴型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真人版的动画教学代理。相信随着这些功能的出现和普及,势必会对在线教育的现状带来新一步的革新,比如,教师和同学们形象呈现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元化了;相较于真人出镜,虚拟出镜的意愿更强了;对录制或直播环境的要求极大降低,甚至不复存在;从真人到虚拟角色的巨大转变,也会对既有的关于教师呈现或面孔偏好的研究结论构成彻底的挑战。当然,目前虚拟形象还是作为一项新鲜功能在部分领域初步应用,还没有正式走进教育领域,但是以其高度的便捷性、灵活性与个性化等优点,相信在未来的在线教育实践中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妙用。(顺便插句话,上次去腾讯参观,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做了一个虚拟人,普通老师随意讲课,就可以变成虚拟人在讲课,这个技术用来录制课程好极了,可惜腾讯没有推出。唉)
关于教师形象,其实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内容,比如在课件中教师究竟出现在哪里,教师的眼睛看向哪里,教师的手指向哪里,教师形象和课件的关系,教师的声音等等,期待未来能够有更新的突破。
最后,还是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教师们也早日可以回到教室“露脸”,至少让男老师们可以把头发理一理。
本期作者: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原铭泽提供了部分案例并参与了部分写作。
本期主编:王钰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推荐展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