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uoHFEBvsJqvvpYQ_rdJkQ
本期导读
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随着教育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复杂,重新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对推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回顾了人类教育的变革与教育本体论的演变历程,揭示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认识需突破以往的线性思维的限制,采用复杂系统思维方可把握其本质。借鉴联通主义的思想,提出联通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本质。联通主义本体论的提出使得人类对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从科学世界、真实生活世界,上升到基于网络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复杂世界。
一、教育的本源追寻
二、新教育本体论及其创新实践思路
课题组在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中发现,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地建构网络、建立网络之间的连接并保证信息畅通流动的过程。从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往的各种学习理论本质上也都是强调通过学习实现建立个体与外界客观世界的连接,为“我”所用,最终服务于个体和社会发展。互联网使联通的范畴变成整合世界,联通的方式更加方便和即时,联通成为“互联网+”时代对人的发展最有促进作用的实践。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变成一种网络现象,教学则是帮助学生建立跟有价值的信息源的管道,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因此,“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本质是联通。联通主义本体论使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从科学世界、真实世界,走向复杂网络世界。
01
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本体论
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教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本质上是帮助个体联通外界生态体系,使之与个体存在的小系统以及外部生态系统间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从而适应并改造所能联通的生态体系的过程。互联网的出现让教育的“联通”本质得以前所未有的释放,其突破了传统社会关系中知识联结的局限,使得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联通整个网络生态体系中的其他个体与资源。“联通”包括“联接”和“通达”两个部分,既包括所连接的节点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同时又包含着“适应”和“改造”两方面的含义。联通的过程是个体、组织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学习即联通个体与客观世界的过程,教育本质上就是帮助学习者实现与世界的“联通”,联通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本质。
02
“互联网+”时代教育创新实践的核心思路
“互联网+”时代教育创新实践的核心在于个体学习、教学、组织与系统四个层次的“联通”。基于对联通主义本体论的认识,教育的开展最终要服务于个体与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有效联通真实生活与实践。“互联网+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即为人的学习与发展,因此,从人这一核心主体出发,结合联通主义视角,提出“互联网+”时代教育创新实践的核心思路:
三、联通主义对教育创新实践的启示
联通主义作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本体论,在个体学习、教学、组织与系统层面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联通思路,有助于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与适应未来、开放互联的教育教学体系,并为建构系统的“互联网+”时代教育综合生态体系奠定基础。
01
个体学习层面:主动转变认识
在个体学习层面,主动转变认识,积极构建联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育的开展最终要服务于个体与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学习就是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教育需要联通生活、联通社会、联通实践。首先,教育决策者需革新核心素养标准,将联通学习能力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从政策层面确定“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的重点。此时,有助于促使新时代的学习者转变自身对学习的认识,重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连接,主动进行联通学习,并将学习融入生活和实践中。其次,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促进者,要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迈出“联通”的第一步,积极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交互网络中连接关系的建立。最后,社会网络即人的联通是“互联网+教育”创新的根本,“互联网+”时代的在线教育建设者应注重以人的联通为基础,通过创建平台、创建社区,建构社会交互网络来联通和汇聚志同道合之人,展开协同创新,推动建构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的、能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终身学习生态体系。基于此,学习者可通过知识建构与网络联通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02
教学层面:增强开放体系建设
在教学层面,增强开放体系建设,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积极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不再像传统教育体系中那样由政府主导的专业机构创建和提供。基于互联网,每一个个体或群体都可以创建和分享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通过需求方的选择、推荐、分享实现对资源的优胜劣汰。日益开放的教育体系和各类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为新时代的学校建设提供了更多思路。学校应加强开放资源建设与交流,如通过开设网络课程,建立学校联盟、进行学分互认等方式,未来推动建设形成一个全球联合共享的网络教学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流通。同时,针对当前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一种高效灵活的教学模式。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应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发展“简单知识学习线上化,复杂技能训练线下化”的混合教学模式,重点发展学习者的协作联通、批判创新等高阶素养。
03
组织层面:深入开展实践
在组织层面,深入开展“互联网+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推动组织、教育变革,建构联通化的教育生态体系。从宏观层面来说,互联网为人类教育这一局部生态系统与复杂现实世界整体网络之间的联通创造了条件。这种联通突破了时空及原有组织、规则的限制,逐渐衍生出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在“互联网+”时代,预先确定的教育组织秩序和规则已难以适应快速的信息传递与交互需求,教育的“自组织”管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现阶段要加大、加深对“互联网+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重视和推动教育的“自组织”管理模式变革,形成“共创、共享、共治”的联通化教育新生态,通过自组织和集中控制型组织的交替共存促使“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利用互联网促进自组织社区教育形态的发展,推动社区教育等新业态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运作,让教育能真正服务于人的生活需求、社会需求和未来的发展。
04
系统层面:加强沟通合作
在系统层面,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及其与社会相关组织、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开放型教育系统。“互联网+”时代,全世界所有的组织、个体都能够方便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以动态、网络化的形态存在。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应转变教育的组织、服务模式,从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流通及其与外部社会力量的互动协作两方面协调推进,促进新时代教育系统变革。一是加强教育系统内部优质资源的流动与联通,可通过共享优质的教师、课程等资源,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如北京市的“教师走网”。二是重视学校教育与企业、社会教育机构等的互动协作,通过社会各方力量支撑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生态体系。同时,为了提高社会化服务的适用性与可信度,在制度方面应加紧建设相应的服务适配机制与信任保障机制,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