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现代教育技术
https://www.izhouran.com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本文由教学研究》发布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杭州银湖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
作者:桑新民
作者简介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桑新民

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自1997年至2012年,在教育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高等教育学四个二级学科招收培养三十多名博士研究生。近20年主要从事学习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宏观战略和微观学校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理论与实践。退休后在杭州银湖书院创建未来教育研究所。

探讨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话题,更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教育话题。30多年前,我从教育哲学的研究出发,深入到未来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探究。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感召下,首先是在北京市海淀区创建了未来教育工程研究室(1987),接着又先后创建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未来教育实验研究室(1988)、北京师范大学(1991)和华南师范大学(1997)的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的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2004),退休以后,又在杭州富阳的银湖书院创建了未来教育研究所(2017);近20年来主要聚焦于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探索。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回顾反思多年实践中的感悟和理论思考,我想就以下两个问题:何谓未来教育?如何理解学习科学的价值并应用学习科学开创教育的未来?谈些自己的想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何谓未来教育?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反映出不同未来观、不同教育观的分歧、冲突和博弈。20年前,我曾对世界范围未来学的研究进行了如下梳理、概括和评介[1]。

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和预测由来已久,反映出的未来观也千差万别,有的憧憬未来,有的恐惧未来,形成多姿多彩的未来观。自20世纪以来,不同的未来观发展成为系统化的未来学理论,并引发未来研究中旷日持久的文化纷争。未来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不仅是社会快速发展、急剧变革之客观要求,也是人类预测和创造未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之标志。

然而,人类对未来的研究、预测和把握,要比对现实或历史的研究具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当代未来学中见解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主要存在3种不同声音。

其一是乐观派。他们强调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对其前景持盲目乐观态度。这种观点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挑战和批判。

第二种是悲观派。他们对西方工业文明及其“社会病”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刻反思,其代表作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震醒世界的报告《增长的极限》。进入21世纪以来,从“911事件”到全球经济、金融、生态、社会危机日益频繁、严重爆发,这种未来研究中的悲怆曲调不仅有增无减,而且对社会心理的震撼越来越广泛、强烈。

第三派主张运用辨证思维看待和把握未来,既反对盲目乐观的唯意志论,又反对一味悲观的宿命论,主张积极面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曲折,在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深化中,努力开创充满更加复杂矛盾运动的人类未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未来之路。这第三种未来观显然应成为我们研究和开创教育未来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视野。

20年后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这种概括和评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当前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引发公共卫生危机,对各派观念纷争与对策透析的方法和方法论,仍可用以上三分法的逻辑和思维框架。

未来虽然不是现实,但每个人、每个家庭、社会、民族、国家,每时每刻都在实现和经历着从现实向未来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现实行为选择,都直接影响、决定着从现实向未来转化的方向,也由此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命运。

教育未来学的研究不仅仅是未来学的一个分支,更是将未来学的研究、预测转换为现实的一条重要通道、桥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20多年前的未来教育研究中,明确提出和论证了教育对未来的选择功能[1]。

在科技与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类不仅需要预测可能出现的未来,而且要努力创造更加符合人类需要的未来。在这种积极的未来探索中,教育大有可为。当代有远见的战略家不仅期望教育满足个体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而且希望教育能参与解决当前与未来困扰人类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已步入全球化时代,教育当然要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单靠经济、政治、科技均难以打破这种现实的困境,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都将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作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创造世界未来新格局的一项战略选择。许多国家已在学校中开设出一系列未来学课程,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培养适应未来复杂社会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

未来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人类创造的。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未来又是可以选择的,教育不仅创造着自身的未来,而且孕育着未来世界的创造者,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对未来的选择与创造中,教育负有特殊而重大的使命。今日教育塑造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日世界的风貌。可见,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在于:通过对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培养而架设起由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这正是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未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应被看作现代人参与未来社会选择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科学地预测和创造教育的未来不仅是少数教育未来学家的使命,而且是每一个想在未来世界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民族和个人都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

未来教育的研究和预测是要付诸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危机愈演愈烈,对积极、健康未来教育观和相应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许多对人类未来命运深怀忧虑的未来学家深刻而耐人寻味地将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称之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曾任澳大利亚未来学会主席的埃利亚特博士有一段名言:“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意识。

未来教育的研究不能仅停留于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道。教育变革、尤其是作为教育基石的学习方式变革由此呼之欲出。

2.如何理解学习科学的价值并应用学习科学开创教育的未来?

对学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基本都停留于经验总结的层次和水平。近代西方心理学力图对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创立了不同的学习科学流派,指导和影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990年,多学科整合的学习科学诞生于美国的文化土壤,成为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热点和前沿。近30年来异军突起的当代学习科学与以往的学习研究有哪些不同之处?对此问题的理解见仁见智,我在此仅想从未来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导向之独特视角,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我觉得至少有以下3点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探究。

其一,当代学习科学的目标是要引领教育系统超越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其突破口是更新学习观、揭示“人是如何学习的?”

在工业文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教育模式是“三中心”。教师成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师生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年复一年的机械、单调学习生活中被扼杀了,其理论基础正是“刺激—反映—强化”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方法,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对动物学习行为研究基础之上的……1998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了著名报告《人是如何学习的?》,报告题目与以往的研究针锋相对,鲜明地道出了研究的突破口:研究人类与动物学习的不同之处,揭示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奥秘之所在。该报告总结了世界近30年从脑科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人类学习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全新的学习理念,并对科学、教学、评价以及学习环境的设计提出了一整套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原则,此报告被公认为当代学习科学研究的里程碑。

其二,超越西方近代经典科学研究方法论,应用“设计研究法”在现实环境中研究复杂的学习活动,推动学习科学研究的“实践转向”。

西方近代经典科学为了揭示客观规律,首先要研究和建立一套理论体系,经过实证研究后再来指导实践,这种理论导向的研究方法强调对实验研究过程进行控制,但复杂多样的学习活动显然不可能像实验室的动物一样被严格控制,结果势必造成主客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但这正是西方经典科学研究的规范,也是传统心理学理论研究始终应用的方法和遵循的方法论。为了突破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新一代学习科学吸纳和采用了当代系统科学在现实环境中“探索复杂性”的方法论,提出了“设计研究法”,在现实环境中研究复杂的学习活动,在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新时空中,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创造性学习研究过程中来,在个体和群体的研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中,不断完善原有的设计方案,验证和深化学习理论,同时提升和培养师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学习科学研究的这种“实践转向”,实现了知行统一,使创造性的学习空间充满生命活力。

其三,将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学习艺术、学习哲学的研究和实践融为一体,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支持下,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系统工程。

学习科学当然要探索学习的客观规律,但最终目的还是在规律的指导下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显然不是孤立的科学研究,而是在知行合一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实践探索。这就必须把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学习艺术的研究和实践整合起来,由此形成的正是学习工程学和学习创新系统工程,这也正是当前迅速兴起、不断深化的教育人工智能前沿探究,并由此升华为对学习的哲学深思,步入转识成智的学习境界。

从对学习的科学研究创新起步,深入到对学习真善美的追求,实现知行统一,使学习者体验和自觉追求充满乐趣的高效学习,这才是学习的智慧,沿着这样的道路探索,才能有效地突破工业文明的教育桎梏,开创信息时代的教育新天地。这正是未来教育的基础和前沿,更是未来教育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发挥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J].人民教育,2000(1):15.
引用中有个别补充。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教学研究》公众号二维码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教学研究》官网二维码
编辑:刘冰 殷艳树
校对:孙菊 马晓宁
转载自:《教学研究》 2020年 第1期

本期编辑 | 慕编组 郭嘉玮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产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周然 »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