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现代教育技术
https://www.izhouran.com

朱永新对话俞敏洪: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朱永新对话俞敏洪: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4月12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与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举行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对话。为便于读者了解两位大咖对话的内容,我们整理了直播笔记,您会看到:

 

  • 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 老师应该读书吗?应该读怎样的书?

  •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什么样?

  • 由重学历变为重学力,该作何准备?

  • 什么是终身学习的正确态度?

朱永新对话俞敏洪: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关于新教育实验

 

俞敏洪:

朱老师当过大学教授、政府官员,不过我觉得朱老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家。差不多在十年前,我对您“中国新教育实验”的这件事情很感兴趣,我也是参与者之一。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新教育实验的现状和您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朱永新:

我在苏州做副市长的时候分管教育。大家都知道人们对教育总不是很满意,作为分管副市长就要考虑怎样办一个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教育实验就是想探索一条改革的道路。我在2000年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叫《我的教育理想》,把我心中的美好的教育图景描绘出来。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实现,但我们就是从一个学校开始做,现在全国已经有5200多所学校。

俞敏洪:

新教育实验具体做什么?跟现代教育制度如何结合呢?

朱永新:

它最重要的是核心理念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颠覆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的。我们现在教育基本上不是以幸福为导向,孩子们学的很苦,父母也很抱怨,全社会都觉得教育很无奈、很压抑。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就像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新教育提出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开始,包括整个人生要有幸福感。

 

俞敏洪:

新教育理念让学生怎么学才会幸福呢?

朱永新:

我们讲的“幸福完整”是一个词语,缺一不可,完整是对幸福的补充。什么叫完整?就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现在教育的前提是假设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要学一样的课程,要达到一样的目标,用一个标准来评价人。这样的教育思想是错误的,因为人本来是不一样的,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人,学生没有自我的发展空间,就没有幸福感。所以我们在设计新教育理念的课程,包括未来学校课程的时候就考虑要降低学习难度,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难的知识。如果按清华北大的标准要求所有人,所有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合格。这是在挫伤每个人的自信心,破坏人内在的成长力。

俞敏洪:

新教育实验学校里学生主要做哪些事情?其中重要的是什么?

朱永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们多读书。第一要加强学科阅读,语文本来就应该读书,数学、物理、化学每一个学科其实都有学科阅读,阅读是应该融入学科教学中的。第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是没有必要的,过量练习会导致对学习的厌倦,要适度、精确地练习。其实一个人的学习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阅读力上,阅读的能力解决了学习能力就形成了。过去学校教育基本上把阅读作为课外阅读,但其实阅读应该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一件事。

俞敏洪:

孩子读更多的书,并且能够重复书中的思想,或者提出疑问,或者跟老师探讨,我觉得比学习功课本身还要重要,它能够使孩子们有更加完整的思维能力。

朱永新:

对,实验也证明阅读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有帮助。

教师也需要通过阅读成长

俞敏洪:

实际上成绩的提高就在阅读中,而不是把成绩跟阅读分成两件事。您可能知道我在两个星期前做直播的时候,说现在不少老师读书不够,我是做过调研的。我全年要给两三万名中小学老师上课,总会问到一个问题:除了教科书、参考书之外,有多少老师读过三五本有价值的书?大概每次只有10%左右的老师举手。您觉得中小学老师应该读书吗?应该读怎样的书?

朱永新:

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中国教师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全世界教师中,中国教师的收入并不高,但我们基础教育的质量是相当不错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群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教师,中国教育不会有今天。但不可否认还是有相当多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不够的,而这和阅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新教育有个很重要理论是教师成长理论,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是职业认同加专业发展。职业认同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机制,人总得有点教育理想,有人生的目标追求,像谁那样做老师?像谁那样活着?怎么理解教师这个职业?另外专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这三者是一个好的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基础,而其中专业阅读是基础的基础。为什么?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远远不是一个人在短短的几年,几十年中能够探索出来的。一名教师如果有比较好的阅读,就可以免去很多试错的过程,比如他知道孔子的教育理论,知道皮亚杰的教育理论,就会知道在课堂上怎么去解决问题,其实老师现在碰到的所有问题在过去的课堂里几乎都发生过。我认识的优秀教师没有一个不读书的,而且没有一个不是下功夫去好好读书的。我们专门做了一个中国教师的专业成长地图,研究教师到底应该读哪些书,仅仅倡导读书还不够,读什么也很重要。

俞敏洪:

您刚才说的非常重要。第一要读跟教学相关的书。其次应该读一些跟教育相关的书,学生的心理应该怎么把握,课堂怎么掌控,如何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来适配教学方法和态度,这些是教育学范围的书。第三老师应该读其它学科类的书,这样可以触类旁通,扩大眼界,提高思辨能力,这样对学生也会有好处。

朱永新:

现在我们教师的职业性、专业性不够。什么意思呢?比如教师到医院不会治病,到法庭做律师不会辩护,但是反过来让律师、医生到课堂讲课,他们都能讲。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教师的专业性不够。您刚刚讲要读关于教育的书,尤其是关于人的成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课堂里的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其实都是很重要的学问。但是在我们的师范教育体系里没有相应的课程,或者说课程相对薄弱。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大量阅读,成就教师的专业性。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是教师,因为教师面对的对象是最复杂的,最富有变化的。医生面对一个病症还会有比较成型的对策,但是对于教育来说没有固定的方案,所以教师更需要学习、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俞敏洪:

中国基础教育这几十年取得不少成就,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和改革,您对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评价呢?

朱永新:

中国基础教育有着非常卓越的方面。首先,1949年的时候中国文盲大约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是新中国的基础教育让所有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第二,我们义务教育的质量、基础知识学习的品质还是比较有保障的。第三,我们有一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教师队伍。但是有成绩的同时也有问题,比如我们在时间、精力、成本等方面的付出是很大的,这也是教育改革需要推进的方面。

俞敏洪:

中国教育有一个问题好像是后劲不足,您觉得这个原因是什么?

朱永新:

我对犹太民族有比较多的研究,诺贝尔奖大概每5个人里边有1个人是犹太人,而且在美国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中犹太人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三位最伟大的人物——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的优秀和阅读有很大的关系,犹太人是全世界阅读量最大的,平均每人每年超过60本,我们还不到6本;犹太人每4000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我们每40万人还不到一个图书馆。另外我觉得和我们大一统的标准有关系,比如我们强调标准答案,这其实强调的是记忆性,是人的复制能力,我们强调知识技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俞敏洪:

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现在的知识点教学,但是老师的情感、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太可能被替代。如何让老师拥有这种价值体系呢?

朱永新:

我今年新年写了一封信——让人性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教育。教育要多一点人性的温暖,人性温暖从哪里来?首先还是要从阅读中来,人类那些最伟大的经典,无论是教育经典,还是历史经典、文学经典,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关照人、直抵人心,所以人性的光芒,人性的温暖在大量的阅读之后会自然而然地获得。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个个体。人不是虚无的概念,他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您关注到一个人,自然就会发现他的优点、潜能,然后就会给他更多的关注。现在我们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目中有什么?目中有分。

未来学习中心是什么样

 

俞敏洪:

这个也是中国教育现在走不出的一个死胡同。大家逃避不了分数,所以允许孩子去发挥特长的教育就受到限制。我读《未来学校》这本书,您提出未来教育要以学习中心为核心,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学的课程,那您心目中未来的学习中心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朱永新:

School是会逐步消亡的,因为它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它的设计是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是完全一样的。而学习中心是不一样的,我们刚刚讲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中心来化解。比如以后新东方招人不看大学,主要看学了什么,有什么本事,美国已经有这样的企业。

俞敏洪:

这就是您提到的学分银行的概念,就是学的东西要在第三方的公正评价的学分银行中找到痕迹,并能够判断出能力的高低,然后来录用这种特殊型人才。

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是不是未来学习中心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来选择学习的程度?比如对于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学习高阶的程度,不擅长的就选择低阶的程度。

朱永新:

未来学校学什么我们也做了一个重新的考量,学习中心不是简单的从school变成了center(音),它是一个结构性的变革,意味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化的教育方式必须要改变。

俞敏洪:

我个人觉得校园对于学生还是很重要的,在校园同龄人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校园不仅仅用来学习,还包括体育、娱乐、社交,社会能力培养。如果说变成了学习中心校园就没了,那么怎么解决学生交往、交流、社交、社会能力培养的问题?

朱永新:

人类教育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人类学校只是一个阶段。孔子的同学在哪里?荀子的同学在哪里?每个时代都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群体,这个不用担心。我书里讲了美国的例子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它最近已经开通了初中。它怎么解决学习群体的问题呢?它组成以兴趣为中心的club,比如游泳、拳击俱乐部。这些club也有学习中心的概念。所以未来的学校会变成一个个学习中心,然后它会进一步形成特色化资源,人们在那里学习交往,这种交往有个新的特点——成员不是老师给指定好的,而是学生自己组合起来,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学习目标,就像HTH学校,它其实就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工作体系

俞敏洪:

但是孩子在各个学习中心之间切换,家长是不是会变得很累,尤其是需要工作的家长,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朱永新:

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意思的问题。前段时间我跟樊登对话,就这类问题形成了鲜明的两派,一个是坚决力挺未来学校,一派坚决说做不到,要把家长搞死了。但是它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未来的工作可能也是另一种方式,分散、弹性的工作会越来越多。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未来学习工作的体系会发生变化。现在的学习是为工作做准备的,学什么专业,今后做什么工作全准备好,这也是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按照我的理想未来工作和学习是交错进行的,理想模式不是30岁读完博士才工作,其实20岁开始人就应该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人的创造力在20来岁是最好的时候,30岁是生活、家庭、工作交杂在一起的最痛苦的时期。所以我主张未来学习弹性化,学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工作。

俞敏洪:

说到这里我心里闪现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学校还在,但是学校转化成了多个学习中心,比如一个学校有五六个学习中心,学生在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孩子在校园里面转,这样就解决了家长对孩子的关照问题。另外现在大学里是纯粹的学生生活,但未来可能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又是学生工作的地方。比如大学的计算机系下边可以统领很多公司,学生边做项目边工作。并且通过学分制的方式在项目学习之外再学更多东西,是这样吗?

朱永新:

确是如此,其实不仅是大学,美国在中学已经出现了。HTH就是项目式学习,就是在做一个个项目,很多项目是直接解决问题、出产品、出研究报告的,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我们知道人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学习是最有效率的,结合课题来阅读,结合课题来创造是最有成效的。中学都可以这样,大学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认为未来大学会从传承性学习变成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它和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父母的焦虑如何解决?

朱永新:

前面我讲如何解决父母的焦虑?我这里引用人类学家的观点,我们过去把学习、游戏塞进人的童年,把工作塞进人的青年和中年,然后把遗憾塞进了人的老年。其实这三个阶段是完全可以打通的,未来很可能就像这次疫情一样,很多父母可以在抚养孩子最关键的时期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俞敏洪:

但是父母也有反映说陪伴孩子很吃力,因为孩子学的内容父母不懂。

朱永新:

这不是懂不懂的问题,学习内容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父母也是需要教育的。我的梦想在未来还要办一所父母大学,帮助父母成长,我很期待父母也有比较好的专业素养。另外像现在年轻人二十七八岁,三十来岁,全部在从事高强度的职业,未来肯定不是主要方向。未来人们20岁左右就可以开展工作,20岁到30岁可以选择养育孩子,然后到30岁孩子大了再出来工作。交替性的,弹性的工作,会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式。

 

“学力”替代“学历”

 

俞敏洪:

现在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学那么难的东西,这把孩子原本想要多花时间去学习的有天赋和特长的时间占领了。面向未来的教育您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朱永新:

完全赞成您的想法。我在《未来学校》里就是这么构建的。第一国家还是要有一个基本的教育标准,作为一个基本的公民,能够胜任工作需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这个要求不是现在这样,不能用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

俞敏洪: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中龙凤,家长之所以要孩子上名牌大学,是因为不同工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我觉得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未来很多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掉,也许未来一些普通工作反而会变得昂贵。从这个趋势来推断,您认为再过五年十年,中国品牌大学还会那么吃香呢?

朱永新:

未来学校品牌不会像今天那样受追捧。因为学校品牌其实是在一个社会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评价人的时候贴的一个标签。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并不是同样的学校就能够培养出同样品质的人才,未来重要的是能力,所以我说学力会代替学历,这是很重要的变化。另外我觉得教育问题的背后有两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经常被我们忽略,它也是导致我们盯着高学历,盯着名牌的重要原因。第一是学历门槛,招公务员一定要本科或者研究生,我曾经建议应该取消公务员的学历限制。为什么上职业大学的人不能来考公务员呢?只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水平,就可以给机会,能不能考取是他的事,现在的门槛拦住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第二个是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和一个大学教授在北欧这些地方是可以做邻居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所以应该通过各种调剂手段让社会各个阶层的分配差距不要那么大,这样人们未来选择职业不是通过职业的荣誉度,而是通过自己和这个职业的契合度。

 

“能者为师”的时代

俞敏洪:

您说未来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会上升,那么现在的教育体系应该为它做什么准备呢?

朱永新:

现在已经有很多新的教育力量在形成。樊登读书会、逻辑思维,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特别是社会教育机构、网络教育机构未来都是学习中心。

俞敏洪:

人在工作中需要哪方面能力就在哪方面进行培养,拿到了公共评价的合格证以后就可以参加工作。这让我想起法国著名的厨师学院——蓝带学院,很多法国人宁可不上大学也要去学习,蓝带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到米其林餐厅或者五星宾馆工作,薪水比大学生还要多,而且很受人尊敬。未来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会形成像蓝带学院这样专门的技术学习中心?

朱永新:

这是一定的,未来会进入“能者为师”的时代。社会最优秀的精英群体做教师,就像蓝带一样,各个领域中最顶尖的精英来开课程。国家建立一个大的教育资源平台,政府购买服务,把最好的课程无偿地提供给所有人。这样的构架可以极大消除教育不公平。

俞敏洪:

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变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朱永新:

影响太大了。未来教育需要一个基本的构架,其实就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新的背景下。比如评价,现在是通过一次性考试评价一个人,未来不需要有这样的考试,所有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大数据记录下来。如果再加上第三方认证,它的可靠性比现在一次性考试更高。再比如我提出“认知外包”的概念,就是很多记忆的知识不需要了。再有学习过程会自动分析学习者最需要什么,VR可以让人进入模拟的真实场景。所以新的技术会改变整个改变教育生态,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包括同学的概念,过去在一个校园,一个班级里才是同学,未来整个网络上都是同学。《大学的终结》讲到MIT的学生在全世界都有同学,他们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最小16岁,最大的82岁,完全是超越区域、年龄、性别的。

关于终身学习

俞敏洪:

随着知识不断革新,其实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我认为大学毕业只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学习的结束。您觉得成年人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应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呢?

朱永新:

庄子时代就已经感叹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未来的学习制度不是简单为工作准备的。学习的泛在化和终身化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向,不是上学才叫学习,未来人的学习会打破现在的阶段。人的创造性,主动性被激活以后,自然会不断去学习。所以整个教育中心不是教而是学,把学的方法、学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才是最关键的。

 

俞敏洪:

这点让我很有感慨。北大教会我两样精神,第一个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尤其是对于非课堂知识的渴望。第二是独立思考能力,思考什么东西对我有用,去寻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学习。这两个精神到现在还陪伴着我。所以对于终身学习来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么一个结论,一个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样的书应该读,并且用到自己的人生中让自己产生更大的能力和更大的生产力。

朱永新:

其实仔细想一想您现在所运用的知识体系有多少是在学校学的,绝大部分都不是,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构建起来的。我在书里面举了一个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做的调查,问世界上教育家认为学校里学的这些东西有用的有多少?只有17%。

俞敏洪:

世界发展速度太快了。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确实精,并且确实对生命有好处,或者是技能提升,或者是思想提升,或者是眼光提升,这样是不是才是真正的终身学习的一种态度?

朱永新:

是的。

说在最后

 

俞敏洪:

您作为教育的前辈,而且是中国教育的实践者,能否给我们的网友一些教育上的支持和鼓励。

朱永新:

教育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业,无论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乃至于对世界,对人类,都是一件大事情。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材更重要。真正这么去想,去努力,您就不会纠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把他的潜能发挥出来了,人性被真正温暖了,他有了向上的力量,他一定会走的很好。今后的社会是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重视人的真才实学的社会。我觉得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让他沿着他最好的方向去发展,不要用邻居家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第二还是要享受教育,享受教育很重要,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还是孩子。这两个月以来我注意到有一些父母很焦虑,觉得压力太大了,有一些父母很开心,觉得难得人生有这样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人生,人生态度很重要。

朱永新对话俞敏洪: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俞敏洪:家长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分数只是表象,学习能力才是孩子一辈子重要的能力。

本文根据直播整理,有删减。如有错漏,请以视频为准。

整理丨LQ

美编丨嘉晨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编辑后增加的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原创文章及原创图片版权归属本公号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转载请公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并在转载文中注明作者及简介、来源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朱永新对话俞敏洪: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周然 » 朱永新对话俞敏洪: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周然工作室-专注于现代教育技术

微课专题课程设计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