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人类的认知活动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从古代开始,东西方国家首先从心脏、血液等生理基础层面探究人类认知特点,随着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大脑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气质体液说”,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通过大脑,我们才能够看到东西、听见声音,才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而且,只有大脑保持平静的时候,一个人才能正常思考[2]。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等见解,已经开始将“学”与“习”看作两个独立的过程。随后漫长的时间里,因为受限于社会文化、研究方法和技术等,人们对大脑和学习的认识比较缓慢。
到20世纪初,行为主义理论逐渐盛行,该理论一方面被应用于教育,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试图使用“刺激—反应”的研究范式来观察任务刺激后脑区的活动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知科学家们开始使用科学手段来研究脑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等各个层面。到90年代,美国等国率先开展脑科学结合教育的讨论及相关探索,其中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CERI)开展的相关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为推动脑科学与教育的交叉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一些研究中心开始关注超学科研究内容,例如读写能力、计算能力、情绪与学习等,使得脑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联系更加密切。
原文链接: